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经营活动,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医疗器械经营活动及其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第三条从事医疗器械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强制性标准和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要求,保证医疗器械经营过程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可以自行销售,也可以委托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销售其注册、备案的医疗器械◆■★★★。第四条按照医疗器械风险程度◆★,医疗器械经营实施分类管理。经营第三类医疗器械实行许可管理,经营第二类医疗器械实行备案管理,经营第一类医疗器械不需要许可和备案★◆■。第五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工作。设区的市级、县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工作◆■■。第六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设置或者指定的医疗器械检查、检验★◆◆★★、监测与评价等专业技术机构,按照职责分工承担相关技术工作并出具技术意见■◆★◆■,为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第七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在线政务服务水平。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统筹推进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信息共享。第八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及时公开医疗器械经营许可◆◆★★■◆、备案等信息以及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的结果,方便公众查询■◆◆■,接受社会监督。第二章经营许可与备案管理第九条从事医疗器械经营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与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或者质量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相关专业学历或者职称;(二)与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经营场所;(三)与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贮存条件;(四)与经营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五)与经营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专业指导、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的质量管理机构或者人员■◆◆★■。从事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的企业还应当具有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制度要求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经营的产品可追溯■■。鼓励从事第一类■◆■■、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的企业建立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制度要求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第十条从事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的,经营企业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资料★■■:(一)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身份证明、学历或者职称相关材料复印件;(二)企业组织机构与部门设置;(三)医疗器械经营范围◆◆★★■◆、经营方式;(四)经营场所和库房的地理位置图◆◆★◆■、平面图、房屋产权文件或者租赁协议复印件★■★;(五)主要经营设施、设备目录◆■■■■;(六)经营质量管理制度、工作程序等文件目录;(七)信息管理系统基本情况;(八)经办人授权文件★◆★◆★。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申请人应当确保提交的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第十一条设区的市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一)申请事项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申请资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受理申请★◆■■★;(二)申请资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三)申请资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资料之日起即为受理;(四)申请事项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请◆◆。设区的市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受理或者不予受理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申请的,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受理或者不予受理通知书。第十二条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申请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第十三条设区的市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自受理经营许可申请后◆■◆◆■,应当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查,必要时按照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开展现场核查◆■■■★◆,并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需要整改的,整改时间不计入审核时限。符合规定条件的★◆◆■,作出准予许可的书面决定◆★■★■,并于10个工作日内发给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作出不予许可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第十四条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载明许可证编号、企业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住所◆■◆★■◆、经营场所★★、经营方式◆★★◆■、经营范围■◆■、库房地址、发证部门、发证日期和有效期限等事项。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样式,由设区的市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印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作的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电子证书与纸质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第十五条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变更的,应当向原发证部门提出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变更申请,并提交本办法第十条规定中涉及变更内容的有关材料。经营场所、经营方式、经营范围、库房地址变更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变更或者不予变更的决定。必要时按照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开展现场核查。需要整改的,整改时间不计入审核时限。不予变更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其他事项变更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当场予以变更■◆◆■★。变更后的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编号和有效期限不变。第十六条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90个工作日至30个工作日期间提出延续申请。逾期未提出延续申请的◆◆★■★,不再受理其延续申请。原发证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对延续申请进行审查★■◆◆◆■,必要时开展现场核查★◆★,在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经审查符合规定条件的,准予延续■■◆★,延续后的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编号不变。不符合规定条件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延续,并书面说明理由。逾期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延续许可的批准时间在原许可证有效期内的,延续起始日为原许可证到期日的次日★★★■;批准时间不在原许可证有效期内的,延续起始日为批准延续许可的日期。第十七条经营企业跨设区的市设置库房的,由医疗器械经营许可发证部门或者备案部门通报库房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第十八条经营企业新设立独立经营场所的◆■,应当依法单独申请医疗器械经营许可或者进行备案。第十九条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遗失的★■,应当向原发证部门申请补发。原发证部门应当及时补发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补发的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编号和有效期限与原许可证一致★◆。第二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发证部门依法注销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并予以公告:(一)主动申请注销的;(二)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三)市场主体资格依法终止的;(四)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依法被吊销或者撤销的;(五)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第二十一条从事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的◆★,经营企业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备案,并提交符合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资料(第七项除外)■◆★◆■◆,即完成经营备案,获取经营备案编号。医疗器械经营备案人应当确保提交的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第二十二条必要时★◆★,设区的市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在完成备案之日起3个月内★★◆◆★★,对提交的资料以及执行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情况开展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发现与提交的资料不一致或者不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责令限期改正★◆■;不能保证产品安全◆■、有效的,取消备案并向社会公告■★★。第二十三条同时申请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和进行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的,或者已经取得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进行第二类医疗器械备案的■■★■,可以免予提交相应资料★★■★◆■。第二十四条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经营场所、经营方式、经营范围、库房地址等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进行备案变更。必要时设区的市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开展现场检查。现场检查不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责令限期改正;不能保证产品安全、有效的■■★■◆,取消备案并向社会公告。第二十五条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不受流通过程影响的第二类医疗器械■★■★◆,可以免予经营备案◆★★。具体产品名录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调整并公布◆■。第二十六条从事非营利的避孕医疗器械贮存■◆◆★★、调拨和供应的机构,应当符合有关规定★◆◆■,无需办理医疗器械经营许可或者备案。第二十七条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在其住所或者生产地址销售其注册★■★、备案的医疗器械,无需办理医疗器械经营许可或者备案■■◆★,但应当符合规定的经营条件;在其他场所贮存并销售医疗器械的,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医疗器械经营许可或者备案。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第三章经营质量管理第二十九条从事医疗器械经营,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覆盖采购◆◆★★■、验收、贮存、销售★◆■■■◆、运输、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措施,并做好相关记录,保证经营条件和经营活动持续符合要求。第三十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并实施产品追溯制度■◆,保证产品可追溯。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制度。第三十一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从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经营企业购进医疗器械。第三十二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购进医疗器械时应当查验供货企业的资质,以及医疗器械注册证和备案信息■■★◆◆、合格证明文件★■◆★■。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进货查验记录包括:(一)医疗器械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二)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或者备案编号◆★★◆★■;(三)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和受托生产企业名称、生产许可证号或者备案编号;(四)医疗器械的生产批号或者序列号◆★★、使用期限或者失效日期、购货日期等■★;(五)供货者的名称、地址以及联系方式。进货查验记录应当保存至医疗器械有效期满后2年;没有有效期的,不得少于5年。植入类医疗器械进货查验记录应当永久保存。第三十三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医疗器械运输、贮存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或者标签标示要求,并做好相应记录★■■◆◆。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第三十四条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和经营企业委托其他单位运输、贮存医疗器械的■◆★■◆★,应当对受托方运输、贮存医疗器械的质量保障能力进行评估,并与其签订委托协议,明确运输★★■、贮存过程中的质量责任◆★★■★,确保运输、贮存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第三十五条为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和经营企业专门提供运输、贮存服务的,应当与委托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质量责任,并具有与产品运输、贮存条件和规模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具备与委托方开展实时电子数据交换和实现产品经营质量管理全过程可追溯的信息管理平台和技术手段。第三十六条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委托销售的,应当委托符合条件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并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三十七条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和经营企业应当加强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对销售人员以本企业名义从事的医疗器械购销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第三十八条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业务以及第三类医疗器械零售业务的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销售记录制度。销售记录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销售记录包括:(一)医疗器械的名称★◆◆、型号◆■■◆■■、规格、注册证编号或者备案编号■★◆■、数量◆◆、单价◆■■、金额;(二)医疗器械的生产批号或者序列号、使用期限或者失效日期、销售日期;(三)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和受托生产企业名称、生产许可证编号或者备案编号。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业务的企业■◆◆■,销售记录还应当包括购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相关许可证明文件编号或者备案编号等。销售记录应当保存至医疗器械有效期满后2年■★;没有有效期的■◆,不得少于5年。植入类医疗器械销售记录应当永久保存。第三十九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提供售后服务。约定由供货者或者其他机构提供售后服务的,经营企业应当加强管理,保证医疗器械售后的安全使用。第四十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售后管理,对客户投诉的质量问题应当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和反馈,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及时通知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生产经营企业。第四十一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协助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对所经营的医疗器械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第四十二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发现其经营的医疗器械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或者存在其他缺陷的★■■,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等有关单位,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认为需要召回的,应当立即召回。第四十三条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停业一年以上,恢复经营前,应当进行必要的验证和确认,并书面报告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需要组织核查。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经营企业经营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不再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可能影响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应当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并向原经营许可或者备案部门报告◆◆■★★■。第四十四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自查制度,按照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进行自查◆★■,每年3月31日前向所在地市县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提交上一年度的自查报告◆◆。第四十五条从事医疗器械经营活动的■◆★■,不得经营未依法注册或者备案,无合格证明文件以及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禁止进口◆■★■★、销售过期、失效、淘汰等已使用过的医疗器械★◆★◆。第四章监督检查第四十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对本行政区域的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设区的市级★◆★◆■、县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医疗器械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第四十七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和所经营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程度,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并动态调整■◆★。第四十八条设区的市级、县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制定年度检查计划,明确监管重点◆◆★■★◆、检查频次和覆盖范围并组织实施。第四十九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监督检查,检查方式原则上应当采取突击性监督检查■★,现场检查时不得少于两人,并出示执法证件,如实记录现场检查情况。检查发现存在质量安全风险或者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被检查企业。需要整改的,应当明确整改内容以及整改期限,并进行跟踪检查。第五十条设区的市级、县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其规范经营活动◆◆◆◆★。第五十一条设区的市级、县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结合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提交的年度自查报告反映的情况加强监督检查。第五十二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有下列情形的进行重点监督检查◆◆:(一)上一年度监督检查中发现存在严重问题的;(二)因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受到行政处罚的◆■◆■◆;(三)风险会商确定的重点检查企业★■★;(四)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五)新开办或者经营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医疗器械批发企业和第三类医疗器械零售企业;(六)为其他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和生产经营企业专门提供贮存、运输服务的★★;(七)其他需要重点监督检查的情形★■。第五十三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不良事件监测、抽查检验、投诉举报等发现可能存在严重质量安全风险的,原则上应当开展有因检查。有因检查原则上采取非预先告知的方式进行◆■■◆。第五十四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医疗器械质量安全风险防控需要,可以对为医疗器械经营活动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其他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延伸检查。第五十五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跨设区的市设置的库房,由库房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库房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监管信息共享◆◆★■◆★,必要时可以开展联合检查。第五十六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医疗器械经营环节的抽查检验,对抽查检验不合格的■■,应当及时处置■■。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抽查检验结论及时发布医疗器械质量公告。第五十七条经营的医疗器械对人体造成伤害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采取暂停进口、经营、使用的紧急控制措施,并发布安全警示信息◆■。监督检查中发现经营活动严重违反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不能保证产品安全有效,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理■★。第五十八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监督检查、产品抽检、不良事件监测、投诉举报■★■★★、行政处罚等情况■◆★★◆★,定期开展风险会商研判,做好医疗器械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和防控处置工作◆★■■。第五十九条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经营企业对存在的医疗器械质量安全风险,未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经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企业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第六十条设区的市级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建立并及时更新辖区内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信用档案。信用档案中应当包括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备案、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质量抽查检验、自查报告、不良行为记录和投诉举报等信息。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和经营企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增加监督检查频次■★,依法加强失信惩戒。第六十一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公布接受投诉★■■◆★、举报的联系方式★◆■。接到举报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答复◆★■★。经查证属实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举报人给予奖励。第六十二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涉嫌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收集和固定证据,依法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第六十三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调查★■■■■、检查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第六十四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监督检查中◆◆,应当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执行廉政纪律■◆◆■,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不得妨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十五条医疗器械经营的违法行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六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造成危害后果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一)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擅自变更经营场所、经营范围、经营方式、库房地址;(二)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未依法办理延续手续仍继续从事医疗器械经营活动。未经许可从事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活动的■◆◆■■,依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处罚★◆。第六十七条违反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要求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影响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有效的,依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八十六条的规定处罚。第六十八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未按照要求提交质量管理体系年度自查报告,或者违反本办法规定为其他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专门提供贮存、运输服务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第六十九条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办理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变更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第七十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第六章附则第七十一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医疗器械批发,是指将医疗器械销售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医疗器械使用单位或者其他有合理使用需求的单位的医疗器械经营行为。医疗器械零售■★,是指将医疗器械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个人使用的医疗器械经营行为。第七十二条从事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的,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关规定◆■■■★◆。第七十三条本办法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2014年7月30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号公布的《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3月24日,2022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全面贯彻落实2022年全国药品监督管理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1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深入分析形势,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沈传勇作2021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报告。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新疆省级监测机构作交流发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军宁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党委书记薛光华主持。
为加强医疗器械生产监管■◆,保障医疗器械安全★★◆■◆、有效,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39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修订了《禁止委托生产医疗器械目录》,现予发布,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禁止委托生产医疗器械目录的通告》(2014年第18号)同时废止■■★★。
为加强医疗器械生产监管■■,保障医疗器械安全有效,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修订了《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年度自查报告编写指南》◆★★■,现予发布■★■■◆,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年度自查报告编写指南的通告》(2016年第76号)同时废止。特此通告。附件: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年度自查报告编写指南◆■.docx
一、《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修订背景和主要修订思路是什么◆■◆◆?医疗器械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疗器械质量安全。2015年以来,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厅字〔2017〕42号)等重要文件先后发布★◆★★,要求深入推进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改革,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加强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夯实属地监管责任■◆■。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法规形式巩固改革成果,完善监管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惩处力度。为落实“四个最严”要求,贯彻《条例》精神★■◆◆■,衔接2021年新修订的《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体外诊断试剂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适应产业发展和监管实践需求,国家药监局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现行《办法》进行了全面修订。《办法》总体思路上主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贯彻落实《条例》对医疗器械生产监管的最新要求■★,全面推行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制度,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二是贯彻◆★◆■“放管服”改革精神,简化有关申报资料和程序要求;三是丰富完善监管手段★★★◆■◆,提高可操作性■■◆,解决监管实际难题;四是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强风险管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四★■■◆、 《办法》如何加强风险控制和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具体增加了哪些处罚条款?在加强风险防控和对违法行为惩戒方面◆◆★◆,一是在《条例》第七十二条紧急控制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生产的医疗器械对人体造成伤害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采取暂停生产★◆、进口、经营、使用的紧急控制措施◆■;二是规定进口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代理人拒绝、阻碍★■、拖延、逃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境外检查,导致检查工作无法开展,不能确认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属于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情形,可以依照《条例》规定进行处理◆★■■;三是落实《条例》要求,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并根据监管工作需要增加相应处罚要求;四是明确信用档案和失信惩戒制度,要求建立信用档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实施失信惩戒。在《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之外,《办法》新增两条处罚条款,一是对于未按照《办法》规定报告所生产的产品品种情况及相关信息的,或者连续停产一年以上且无同类产品在产■■■,重新生产时未进行必要的验证和确认并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职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二是对于未按照《办法》规定办理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登记事项变更◆◆,或者未按照国家实施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的有关要求,组织开展赋码、数据上传和维护更新等工作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五、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应该如何开展委托生产,如何进行产品放行?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委托生产的,应当对受托方的质量保证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按照国家药监局制定的委托生产质量协议指南要求,与其签订质量协议以及委托协议◆■★,监督受托方履行有关协议约定的义务■■◆◆★;受托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强制性标准、产品技术要求★◆◆★、委托生产质量协议等要求组织生产★◆■★★★,对生产行为负责,并接受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的监督。受托生产企业应当向原生产许可或者生产备案部门报告增加生产的产品品种情况■★,并提供委托方■★◆、受托生产产品、受托期限等信息;增加生产产品涉及生产条件变化■◆,可能影响产品安全★◆★■■★、有效的,应当在增加生产产品30个工作日前向原生产许可部门报告,原生产许可部门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核查★★★。属于许可事项变化的◆◆,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相关许可变更。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应当负责产品上市放行,建立产品上市放行规程,明确放行标准、条件,并对医疗器械生产过程记录和质量检验结果进行审核,符合标准和条件的,经授权的放行人员签字后方可上市。委托生产的,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还应当对受托生产企业的生产放行文件进行审核。受托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生产放行规程,明确生产放行的标准、条件,确认符合标准★◆、条件的,方可出厂。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强制性标准以及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的,不得放行出厂和上市。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不得委托受托生产企业进行上市放行。
三◆■★◆★■、 《办法》主要从哪些方面完善医疗器械生产监管手段?《办法》在现有的医疗器械生产许可和备案★◆◆★、监督检查、责任约谈等监管方式方法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完善监管手段。一是建立医疗器械报告制度。规定年度报告◆◆■、生产产品品种报告、生产条件变化报告和重新生产报告四种报告形式,以便监管部门及时掌握企业的生产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监管措施★■★◆◆■。二是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方式方法★◆■◆■■。明确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跟踪检查■★、有因检查和专项检查等多种监督检查形式,并对有因检查和跟踪检查的内容和方式作出具体规定。三是细化明确信息公开和责任约谈制度。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及时公开医疗器械生产许可★■◆◆◆、备案、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信息■◆★,方便公众查询,接受社会监督。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对存在的医疗器械质量安全风险,未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企业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四是加强医疗器械生产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在线政务服务水平◆■◆■。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统筹推进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共享。
广东瑞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对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主动召回(2022-03-18)
二、 《办法》在推行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贯彻“放管服”改革精神方面有哪些举措?在推行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方面,一是改变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需凭自身所持有的注册证方可申请办理生产许可的现状,允许受托生产企业凭注册人的注册证办理生产许可■■◆;二是取消了委托生产备案和同一产品同一时期只能委托一家企业进行生产的限制,删除了“委托生产管理”一章,将有关要求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统一进行管理;三是明确了注册人和受托生产企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规定注册人对医疗器械质量安全负责,受托生产企业对生产行为负责,要求双方签订委托生产质量协议,明确受托生产企业负责生产放行、注册人负责上市放行★★★■★;四是强化对注册人的监管,明确了注册人跨省委托生产情形下的检查职责、检查方式■◆◆、结果处置、调查取证等监管要求。在贯彻“放管服”改革精神方面,一是取消了现行《办法》中申请医疗器械生产许可和办理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备案需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等材料的规定,明确可以通过联网核查的材料无需申请人提供;二是将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申请审核时限由30个工作日调整为20个工作日★◆;三是规定医疗器械备案人自行生产第一类医疗器械的,可以在办理产品备案时一并办理生产备案◆★◆◆◆。
为进一步深化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依据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和监管工作实际◆◆◆★★■,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动态调整工作程序》有关要求★■◆★◆,国家药监局决定对《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部分内容进行调整■★■◆★★。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调整内容对02-15-14夹子装置等10种医疗器械产品涉及《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内容进行调整,具体调整内容见附件。二、实施要求(一)对于附件中由I类调整为Ⅱ类管理的“14-10-08液体敷料、膏状敷料★■■◆★”中非无菌提供、通过在创面表面形成保护层★■★,起物理屏障作用,用于小创口、擦伤■★■◆★■、切割伤等浅表性创面及周围皮肤的护理的液体敷料★■■◆、膏状敷料类产品,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可按《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的规定申请注册。2022年1月1日前已按照2017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办理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备案的,2023年4月1日前产品备案继续有效;自2023年4月1日起,该类产品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相关生产企业应当切实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确保上市产品的安全有效。(二)对于调整内容的其他产品◆★◆★,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关于公布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等◆◆◆,按照调整后的类别受理医疗器械注册申请。对于已受理尚未完成注册审批(包括首次注册和延续注册)的医疗器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继续按照原受理类别审评审批★★◆,准予注册的,核发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在注册证备注栏注明调整后的产品管理类别★★。对于已注册的医疗器械,其管理类别由第III类调整为第Ⅱ类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如需延续的★■■■◆★,注册人应当在医疗器械注册证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按照改变后的类别向相应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延续注册★◆■■◆■,准予延续注册的,按照调整后的产品管理类别核发医疗器械注册证。医疗器械注册证有效期内发生注册变更的,注册人应当向原注册部门申请注册变更。如原注册证为按照原《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核发,本公告涉及产品的注册变更文件备注栏中应当注明公告实施后的产品管理类别。(三)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内容调整的宣贯培训◆★■■,切实做好相关产品审评审批和上市后监管工作★★★◆■★。特此公告。附件:《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部分内容调整表.docx
深圳华声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对多参数监护仪主动召回(2022-03-22)
深圳华声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对多参数监护仪主动召回(2022-03-18)
赵军宁充分肯定2021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特别是在报告数量质量提升、法规制度建设、体系能力建设、技术支撑作用发挥、监测系统增效、推进科研创新、深化国际交流、开展科普宣传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会议指出,2021年,全国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主动作为、克难奋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上市后监测评价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监管效能取得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坚实步伐,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监测评价基础不断夯实,体系制度建设日趋完备★■★,各项监测评价工作稳步推进★■,为药品监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会议强调,“十四五”时期,药品监管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要把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监管能力贯彻监测评价工作始终★■◆,坚持监测评价能力提升,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提高服务药品监管的嵌入度和贡献度中展现新作为◆★■◆★。今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认真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着力保安全守底线、促发展追高线,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工作大局,严防严管严控药品安全风险★■,支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药品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会议对2022年药品监测评价工作提出七项要求:一是持续加力■★★■、聚势赋能,加强体系能力建设■■★,做好药品监测评价相关任务分解和推动实施;二是把握重点、协同推进,健全法规制度体系,督促指导企业严格依法履行主体责任;三是未雨绸缪、精准研判★★,发挥警戒风险防范作用,妥善防范化解药品安全风险★◆★◆■■;四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药药物警戒发展,逐步探索符合中药特点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五是审时度势■◆★★、登高望远,推进科研创新纵深发展,加快推进新工具、新标准、新方法研究和应用;六是融入大局、融通国际★■★,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为全球药品监管工作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七是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努力办好交流宣传培训,凝聚药物警戒工作社会共治合力。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管司、医疗器械监管司、化妆品监管司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人员在主会场参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药品监督管理局■■★★★,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药品监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中心,卫健委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浙江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中心,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相关人员在分会场参会。
(2022年3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4号公布 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六、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应该如何落实报告制度?为进一步落实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办法》建立医疗器械报告制度,并规定相应法律责任。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应当按照规定执行医疗器械报告制度。一是落实自查报告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应当每年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自查◆★■◆★,按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年度自查报告编写指南要求编写自查报告,并于次年3月31日前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自查报告。进口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由其代理人向代理人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自查报告■★★★■。二是落实生产产品品种报告制度■★★◆★◆。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所生产的产品品种情况。增加生产产品品种的◆★■■,应当向原生产许可或者生产备案部门报告■◆◆◆★■,涉及委托生产的,还应当提供委托方、受托生产产品、受托期限等信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增加生产产品涉及生产条件变化,可能影响产品安全、有效的■★■★,应当在增加生产产品30个工作日前向原生产许可部门报告,原生产许可部门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核查◆◆★◆★■。属于许可事项变化的,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相关许可变更。三是落实生产条件变化报告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可能影响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活动,并向原生产许可或者生产备案部门报告■■★■。受托生产企业应当及时将变化情况告知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四是落实重新生产报告制度。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连续停产一年以上且无同类产品在产的,重新生产时◆■,应当进行必要的验证和确认,并书面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需要组织核查。